西安:以“钢铁驼队”为笔 绘就内陆开放新图景
西安:以“钢铁驼队”为笔 绘就内陆开放新图景
西安:以“钢铁驼队”为笔 绘就内陆开放新图景六月的西安(xīān)浐(chǎn)灞国际港,铁轨上的集装箱鳞次栉比,红色的龙门吊正将一台台智能家电吊装上中欧班列。司机师傅刷卡后,车载终端即刻弹(dàn)出通关信息,他向前行驶两步,集装箱便完成查验。“以前跑一趟手续得半天,现在全程(quánchéng)数字化,通关成本省了不少!”师傅笑着说(shuō),车窗外,“长安号”的汽笛声正刺破长空,驶向遥远的欧亚大陆。
这些驰骋着的中欧班列,已成为构建服务全国向西开放现代国际(guójì)物流体系的重要支撑,推动西安深度参与新(xīn)亚欧陆海联运通道和跨里海(lǐhǎi)国际运输走廊建设。
枢纽联动:从“点对点”到“一张网”的效率革命(gémìng)
在西安(xīān)浐灞国际港(gǎng)的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,红色的集装箱堆成了小山。来自(láizì)苏州的咖啡机、合肥的新能源汽车配件正被快速分装,即将搭乘中欧班列驶向阿拉木图。“这些咖啡机经西安中转,运费能下浮30%—50%。”中哈(西安)商贸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蒋昊辰指着(zhǐzhe)流水线说,码头运营一年多来,已累计转运货物超18万吨(wàndūn)。
这种效率提升源于创新的(de)“枢纽(shūniǔ)对枢纽”模式。2025年6月10日,随着位于阿拉木图的中国·西安哈萨克斯坦码头正式投用,与西安本地的哈萨克斯坦码头形成呼应。“过去是'重箱去空箱(kōngxiāng)回’,现在北哈州的粮食、东哈州(dōnghāzhōu)的矿产能装满集装箱回来。”西安国际港(gǎng)集团总经理袁小军算了笔账,这种模式让哈萨克斯坦段铁路运费大幅(dàfú)降低,一个集装箱往返可省700—800元。
数字化正在重塑物流(wùliú)生态。在西安国际港务区的(de)调度中心,电子屏上实时跳动着各仓库(cāngkù)的库存数据。园区工作人员介绍,仅粮食中转一项,物流成本就降低约1000元/吨。数据显示,与2019年相比,该区域(qūyù)综合物流成本下降15%—20%。
这种变革辐射到了全球。莫斯科车站、阿塞拜疆阿塞特港换装车站等海外项目(xiàngmù)相继落地,让西安到欧洲(ōuzhōu)的货运时间从35天(tiān)压缩(yāsuō)至18天。“跨里海班列去年跑了170列,是2023年的近10倍。”蒋昊辰说,77天建成的“西安码头”创造了哈萨克斯坦建设奇迹,哈萨克斯坦副总理曾惊叹:“在我国从未有过这样的速度(sùdù)!”
智造出海:从“跟跑”到“领跑”的(de)产业跃迁
机械臂如(rú)舞者般灵活(línghuó)转动、AGV无人驾驶小车繁忙穿梭、机器人精准地焊接汽车零部件……走进吉利汽车西安制造基地生产车间,仿佛穿越到了未来工厂,现代化的科技气息扑面而来,在这里,每分钟1台整车下线(xiàxiàn)的速度(sùdù),生动(shēngdòng)诠释着“中国智造”的惊人效率,传递着西安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。
这座吉利汽车集团旗下占地面积最(zuì)大、投资最多、产品最高端、工艺最先进、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整车(zhěngchē)生产基地内,冲压、焊接以及喷涂车间自动化(zìdònghuà)率100%的生产场景令人震撼。24小时不间断运行的“黑灯工厂”里,强大的数字平台与智能化设备构建(gòujiàn)起涵盖全(quán)架构、全能源、全车系的超级智能生态,将汽车制造的智能化、数字化(shùzìhuà)推向了新高度。
今年1—5月(yuè),西安吉利交出了亮眼的(de)成绩单,生产整车14.2万辆,实现产值157.73亿元(yìyuán),累计产值同比增长49%。更令人瞩目的是,其产业链(chǎnyèliàn)的带动(dàidòng)辐射效应正不断释放,吸引了21家零部件企业入驻,带动就业超8000人,让产业链延链、补链、强链进程持续加速。
在(zài)高陵区泾河工业园的(de)希佛隆阀门集团有限公司(简称希佛隆阀门)车间,一个40吨重的蓝色“巨阀”正接受X光(Xguāng)检测。“这是全球最大口径的高压全焊接球阀,打破了进口垄断(lǒngduàn)。”董事长王振良说,产品已用在中俄天然气管道上,为下游企业降本30%。2023年(nián),罗马尼亚客户在考察10多家企业后,果断签下订单。“50天工期(gōngqī),我们派技术团队24小时攻关,现在他们还点名要我们的售后服务。”王振良自豪地说,今年企业产值(chǎnzhí)同比增长397.51%,产品已打入中东(zhōngdōng)、中亚市场。
康佳(kāngjiā)的(de)洗碗机生产线同样上演着“速度与激情”。智能检测线上,机械臂20秒就能完成一台内胆组装,大数据系统实时监控品质。“六成洗碗机通过(tōngguò)中欧班列出口,海运要(yào)45天,铁路只要7—15天。”陕西康佳总经理陈钊(chénzhāo)算了笔账,截至今年6月,他们(tāmen)已通过班列发运22.9万台家电,“现在订单排到9月,2025年目标20万台!”
民生红利与自贸赋能:从贸易便利到开放共赢的实践(shíjiàn)深化
西安爱菊健康体验馆里(guǎnlǐ),市民王阿姨正端着一碗油泼面(yóupōmiàn)吃得香(xiāng)。“这面粉是哈萨克斯坦的(de)黑土地产的,筋道!”她不知道,这碗面背后是一条跨国产业链——爱菊集团在北哈州打造的150万亩“订单农业”,将有机质含量6%的黑土粮食(liángshí)(是黄土的6倍)通过班列运回西安。
“2024年从哈萨克斯坦运回10万吨饲料粉、1万吨面粉,巧克力售价从40元(yuán)降到30元。”爱菊(àijú)副总经理王方说,中亚的蜂蜜、冰淇淋也成为热销品。今年该企业力争每月开行15列粮食专列(zhuānliè),让更多人共享(gòngxiǎng)“一带一路”成果,这种便利惠及更多领域。
这种便利惠及更多领域。2025 年前5个月,西安进出口总值(zǒngzhí)1909.6 亿元,同比增长(zēngzhǎng)11.5%,高出全国9个百分点。自贸试验区围绕数字经济、跨境融资、科技企业出海等领域,培育形成35项(xiàng)创新案例(ànlì)(ànlì),15项案例入选全省自贸试验区“最佳实践案例”。
傍晚的西安港,最后一列中欧班列(bānliè)缓缓驶出。车窗外,哈萨克斯坦的面粉正通过(tōngguò)传送带进入爱菊的粮仓,吉利的新车在月光下等待启程,康佳的洗碗机即将踏上跨洲之旅。正如袁小军(yuánxiǎojūn)所说:“从‘一条线’到‘一张网’,这些‘钢铁(gāngtiě)驼队’不仅(bùjǐn)运送货物,更承载着共同发展的梦想。”
在这座(zhèzuò)千年古都,开放的故事仍在续写。当(dāng)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西安国际港的铁轨上,新的班列又将鸣笛出发,驶向更广阔的世界。
(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(jìzhězhàn) 秦峰|周玮漪)
六月的西安(xīān)浐(chǎn)灞国际港,铁轨上的集装箱鳞次栉比,红色的龙门吊正将一台台智能家电吊装上中欧班列。司机师傅刷卡后,车载终端即刻弹(dàn)出通关信息,他向前行驶两步,集装箱便完成查验。“以前跑一趟手续得半天,现在全程(quánchéng)数字化,通关成本省了不少!”师傅笑着说(shuō),车窗外,“长安号”的汽笛声正刺破长空,驶向遥远的欧亚大陆。
这些驰骋着的中欧班列,已成为构建服务全国向西开放现代国际(guójì)物流体系的重要支撑,推动西安深度参与新(xīn)亚欧陆海联运通道和跨里海(lǐhǎi)国际运输走廊建设。
枢纽联动:从“点对点”到“一张网”的效率革命(gémìng)
在西安(xīān)浐灞国际港(gǎng)的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,红色的集装箱堆成了小山。来自(láizì)苏州的咖啡机、合肥的新能源汽车配件正被快速分装,即将搭乘中欧班列驶向阿拉木图。“这些咖啡机经西安中转,运费能下浮30%—50%。”中哈(西安)商贸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蒋昊辰指着(zhǐzhe)流水线说,码头运营一年多来,已累计转运货物超18万吨(wàndūn)。
这种效率提升源于创新的(de)“枢纽(shūniǔ)对枢纽”模式。2025年6月10日,随着位于阿拉木图的中国·西安哈萨克斯坦码头正式投用,与西安本地的哈萨克斯坦码头形成呼应。“过去是'重箱去空箱(kōngxiāng)回’,现在北哈州的粮食、东哈州(dōnghāzhōu)的矿产能装满集装箱回来。”西安国际港(gǎng)集团总经理袁小军算了笔账,这种模式让哈萨克斯坦段铁路运费大幅(dàfú)降低,一个集装箱往返可省700—800元。
数字化正在重塑物流(wùliú)生态。在西安国际港务区的(de)调度中心,电子屏上实时跳动着各仓库(cāngkù)的库存数据。园区工作人员介绍,仅粮食中转一项,物流成本就降低约1000元/吨。数据显示,与2019年相比,该区域(qūyù)综合物流成本下降15%—20%。
这种变革辐射到了全球。莫斯科车站、阿塞拜疆阿塞特港换装车站等海外项目(xiàngmù)相继落地,让西安到欧洲(ōuzhōu)的货运时间从35天(tiān)压缩(yāsuō)至18天。“跨里海班列去年跑了170列,是2023年的近10倍。”蒋昊辰说,77天建成的“西安码头”创造了哈萨克斯坦建设奇迹,哈萨克斯坦副总理曾惊叹:“在我国从未有过这样的速度(sùdù)!”
智造出海:从“跟跑”到“领跑”的(de)产业跃迁
机械臂如(rú)舞者般灵活(línghuó)转动、AGV无人驾驶小车繁忙穿梭、机器人精准地焊接汽车零部件……走进吉利汽车西安制造基地生产车间,仿佛穿越到了未来工厂,现代化的科技气息扑面而来,在这里,每分钟1台整车下线(xiàxiàn)的速度(sùdù),生动(shēngdòng)诠释着“中国智造”的惊人效率,传递着西安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。
这座吉利汽车集团旗下占地面积最(zuì)大、投资最多、产品最高端、工艺最先进、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整车(zhěngchē)生产基地内,冲压、焊接以及喷涂车间自动化(zìdònghuà)率100%的生产场景令人震撼。24小时不间断运行的“黑灯工厂”里,强大的数字平台与智能化设备构建(gòujiàn)起涵盖全(quán)架构、全能源、全车系的超级智能生态,将汽车制造的智能化、数字化(shùzìhuà)推向了新高度。
今年1—5月(yuè),西安吉利交出了亮眼的(de)成绩单,生产整车14.2万辆,实现产值157.73亿元(yìyuán),累计产值同比增长49%。更令人瞩目的是,其产业链(chǎnyèliàn)的带动(dàidòng)辐射效应正不断释放,吸引了21家零部件企业入驻,带动就业超8000人,让产业链延链、补链、强链进程持续加速。
在(zài)高陵区泾河工业园的(de)希佛隆阀门集团有限公司(简称希佛隆阀门)车间,一个40吨重的蓝色“巨阀”正接受X光(Xguāng)检测。“这是全球最大口径的高压全焊接球阀,打破了进口垄断(lǒngduàn)。”董事长王振良说,产品已用在中俄天然气管道上,为下游企业降本30%。2023年(nián),罗马尼亚客户在考察10多家企业后,果断签下订单。“50天工期(gōngqī),我们派技术团队24小时攻关,现在他们还点名要我们的售后服务。”王振良自豪地说,今年企业产值(chǎnzhí)同比增长397.51%,产品已打入中东(zhōngdōng)、中亚市场。
康佳(kāngjiā)的(de)洗碗机生产线同样上演着“速度与激情”。智能检测线上,机械臂20秒就能完成一台内胆组装,大数据系统实时监控品质。“六成洗碗机通过(tōngguò)中欧班列出口,海运要(yào)45天,铁路只要7—15天。”陕西康佳总经理陈钊(chénzhāo)算了笔账,截至今年6月,他们(tāmen)已通过班列发运22.9万台家电,“现在订单排到9月,2025年目标20万台!”
民生红利与自贸赋能:从贸易便利到开放共赢的实践(shíjiàn)深化
西安爱菊健康体验馆里(guǎnlǐ),市民王阿姨正端着一碗油泼面(yóupōmiàn)吃得香(xiāng)。“这面粉是哈萨克斯坦的(de)黑土地产的,筋道!”她不知道,这碗面背后是一条跨国产业链——爱菊集团在北哈州打造的150万亩“订单农业”,将有机质含量6%的黑土粮食(liángshí)(是黄土的6倍)通过班列运回西安。
“2024年从哈萨克斯坦运回10万吨饲料粉、1万吨面粉,巧克力售价从40元(yuán)降到30元。”爱菊(àijú)副总经理王方说,中亚的蜂蜜、冰淇淋也成为热销品。今年该企业力争每月开行15列粮食专列(zhuānliè),让更多人共享(gòngxiǎng)“一带一路”成果,这种便利惠及更多领域。
这种便利惠及更多领域。2025 年前5个月,西安进出口总值(zǒngzhí)1909.6 亿元,同比增长(zēngzhǎng)11.5%,高出全国9个百分点。自贸试验区围绕数字经济、跨境融资、科技企业出海等领域,培育形成35项(xiàng)创新案例(ànlì)(ànlì),15项案例入选全省自贸试验区“最佳实践案例”。
傍晚的西安港,最后一列中欧班列(bānliè)缓缓驶出。车窗外,哈萨克斯坦的面粉正通过(tōngguò)传送带进入爱菊的粮仓,吉利的新车在月光下等待启程,康佳的洗碗机即将踏上跨洲之旅。正如袁小军(yuánxiǎojūn)所说:“从‘一条线’到‘一张网’,这些‘钢铁(gāngtiě)驼队’不仅(bùjǐn)运送货物,更承载着共同发展的梦想。”
在这座(zhèzuò)千年古都,开放的故事仍在续写。当(dāng)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西安国际港的铁轨上,新的班列又将鸣笛出发,驶向更广阔的世界。
(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(jìzhězhàn) 秦峰|周玮漪)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