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均每6分钟下线一台挖掘机|我的机器人“工友”
平均每6分钟下线一台挖掘机|我的机器人“工友”
平均每6分钟下线一台挖掘机|我的机器人“工友”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辉霞(zhōuhuīxiá)
它们是(shì)负重大力士,小小的(de)身板能承载几十公斤的重物,准确地(dì)搬运到指定位置;它们是能干细活的“猛张飞”,强壮的六轴臂能自如伸展,指关节握刀切瓜、持焊枪焊钢板……
1960年,世界第一台用于(yòngyú)工业生产的机器人(jīqìrén)圆柱坐标型Versatran在(zài)美国诞生,人们就在钻研探索怎样将工业机器人应用到生产线上,提高效率(tígāoxiàolǜ)、改善环境、保障安全、降低成本,推动制造工厂从1.0升级到4.0。
据(jù)长沙(chángshā)市工信部门统计,2024年,长沙市(chángshāshì)培育智能制造企业124家、智能工位1587个,工业机器人是推动长沙智造升级的(de)重要力量。近日,记者走进中联重科智慧产业城的土方机械(jīxiè)园区智能工厂,感受机器人工友在生产制造中发挥的重要作用,以及如何重塑生产逻辑,推动长沙制造业加速步入“智造时代”。
20余年三级跳,机器人成为(chéngwéi)新工友
今年1月初,工信部公示了全国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项目名单(míngdān),中联重科的“挖掘机数字化全流程管理智能工厂”成功入选。在这个工厂,记者采访中联重科土方(tǔfāng)机械有限公司工艺(gōngyì)部工艺规划所所长兰韦明过程中,认识了各种产线(chǎnxiàn)上的机器人工友。
“上世纪90年代末我们上学那会儿(nàhuìer),机器人在国外的(de)(de)制造工厂其实已经成熟应用,但在国内还是令人向往的未来场景。2000年前后,工业机器人在国内工厂逐步实现单工位上岗,现在已成为许多工厂生产的新常态。”兰韦明感慨(gǎnkǎi)。
整个园区有(yǒu)300多个机器人工友(gōngyǒu),分布在备料、焊接、机加、涂装、装配等不同工位。行走在中大挖(wā)装配车间生产线上,各种机器人协同作业,AGV小车在地面上来回穿梭。它们更像是产线上的主角,工程师间或出现,观察各个(gègè)工位上这些不会说话的工友的运行情况。
在支重轮智能化装配工位上,记者看到,一台大型挖掘机的下(xià)底盘结构件,被四台六轴机器人簇拥着,它们两两一组,协同作业(zuòyè)。
“这个支重轮又大又重,靠(kào)人力搬运、安装,是非常艰苦的作业。机器人上岗后,两台负责搬运,另外两台负责拧紧螺丝。四台机器人配合,可以在(zài)12分钟内完成整台车最多18个支重轮和(hé)72颗螺栓的装配任务(rènwù)。”兰韦明介绍。
工业机器人(rén)是面向工业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机器装置,能够自动执行工作指令。例如运送(yùnsòng)货物(huòwù)的AGV小车(xiǎochē),是模仿人的托举功能。像关节臂工业机器人,广泛应用于焊接、机加、装配、涂装等岗位,模拟人的关节进行替代工作。它们在作业环境艰苦、危险或者高劳动强度(láodòngqiángdù)的岗位上替代人类工作。
从2000年(nián)在国内走上生产线,经过20多年的发展,随着(suízhe)长沙制造业从工业1.0到2.0,再到4.0升级,工业机器人不仅减轻作业难度(nándù)和强度,更是重塑了生产逻辑。
兰韦明以(yǐ)挖掘机生产制造为例介绍(jièshào),原材料钢板下料后,焊接制成结构件,再进行机械加工,在涂装之后(zhīhòu)装配、调试,一台挖掘机便能下线。
在工业2.0时代,整个制造流程只是部分岗位使用工业机器人(jīqìrén)。升级到4.0时代后,生产(shēngchǎn)制造全工艺流程实现了自动化、数字化、智能化升级,采用智能化产线,从来料的(de)配送、调度(diàodù)到生产环节的自动化设备,再到生产过程中的检测,工业机器人的使用贯穿整个过程,园区实现了平均每6分钟下线一台挖掘机的“效率奇迹”,“这是传统制造可能要花(yàohuā)几十倍或者更多的时间才能达到(dádào)的”。
焊缝一次交检合格率(hégélǜ)达到98.5%
作为依赖自身动力和控制能力来实现各种功能的(de)一种机器,工业机器人可以接受人类(rénlèi)指挥,也可以按照预先编排的程序运行,还可以根据人工智能技术制定的原则纲领(gānglǐng)行动。
在中联重科土方(tǔfāng)机械有限公司工艺部工艺规划所焊接工艺工程师(gōngchéngshī)肖华、机器人视觉工程师蒋丰嵘看来,随着传感技术,包括视觉传感器、非视觉传感器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,机器人工友的环境感知能力(nénglì)更加完善(wánshàn),在生产活动中逐渐有了逻辑思维、判断(pànduàn)和决策能力,并通过协同作业,带来生产效率乃至生产方式(shēngchǎnfāngshì)的全面革新,推动工业技术加速发展。
在(zài)装配车间,液压管路检测单元就是(jiùshì)一个典型的机器人协同作业场景。
过去说起质量把关,就会想起工作人员对照要求详细检查产品的(de)场景。如今(rújīn),这个工位由协作(xiézuò)机器人+视觉+电气控制系统组成,对每台挖掘机液压管路的装配质量进行自动检测和判断(pànduàn),检测结果以语音、指示灯、面板显示等多种方式呈现,检测结果合格,工件将(jiāng)放行。否则工件将被拦截,以杜绝错装、漏装等质量缺陷。
兰韦明介绍,采用机器人高效焊接,焊接产线的(de)效率提升70%以上,焊缝一次交检(jiāojiǎn)合格率达到98.5%,自动化装配产线的品控能力更是高达100%,质效(zhìxiào)提升契合了人们对于机器人工友增产提效的诉求,也促进了对它的进一步(jìnyíbù)开发运用。
过去20年互联网的发展联通了我们(wǒmen)每一个人,未来20年随着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将会联通每一台工业机器人,从而带来生产效率乃至生产方式的全面(quánmiàn)革新。当身边涌现出越来越多(duō)的机器人工友时,产线工人怎样去进行角色转换?兰韦明(lánwéimíng)谈到一个词:创造效应。
他(tā)认为,现在工厂上岗机器人(jīqìrén)(jīqìrén)已是寻常,关键是怎样用(yòng)会、用好机器人。随着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,需要(xūyào)工人对机器人运行进行编程、深度应用及运维,而这将推动产线工人追高逐精,掌握更高的技术,通过对信息技术、遥感技术、程序编程和系统运维的学习,去学习用会、用好机器人,成为能玩转新一代机器人工友的新工友。
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辉霞(zhōuhuīxiá)
它们是(shì)负重大力士,小小的(de)身板能承载几十公斤的重物,准确地(dì)搬运到指定位置;它们是能干细活的“猛张飞”,强壮的六轴臂能自如伸展,指关节握刀切瓜、持焊枪焊钢板……
1960年,世界第一台用于(yòngyú)工业生产的机器人(jīqìrén)圆柱坐标型Versatran在(zài)美国诞生,人们就在钻研探索怎样将工业机器人应用到生产线上,提高效率(tígāoxiàolǜ)、改善环境、保障安全、降低成本,推动制造工厂从1.0升级到4.0。
据(jù)长沙(chángshā)市工信部门统计,2024年,长沙市(chángshāshì)培育智能制造企业124家、智能工位1587个,工业机器人是推动长沙智造升级的(de)重要力量。近日,记者走进中联重科智慧产业城的土方机械(jīxiè)园区智能工厂,感受机器人工友在生产制造中发挥的重要作用,以及如何重塑生产逻辑,推动长沙制造业加速步入“智造时代”。
20余年三级跳,机器人成为(chéngwéi)新工友
今年1月初,工信部公示了全国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项目名单(míngdān),中联重科的“挖掘机数字化全流程管理智能工厂”成功入选。在这个工厂,记者采访中联重科土方(tǔfāng)机械有限公司工艺(gōngyì)部工艺规划所所长兰韦明过程中,认识了各种产线(chǎnxiàn)上的机器人工友。
“上世纪90年代末我们上学那会儿(nàhuìer),机器人在国外的(de)(de)制造工厂其实已经成熟应用,但在国内还是令人向往的未来场景。2000年前后,工业机器人在国内工厂逐步实现单工位上岗,现在已成为许多工厂生产的新常态。”兰韦明感慨(gǎnkǎi)。
整个园区有(yǒu)300多个机器人工友(gōngyǒu),分布在备料、焊接、机加、涂装、装配等不同工位。行走在中大挖(wā)装配车间生产线上,各种机器人协同作业,AGV小车在地面上来回穿梭。它们更像是产线上的主角,工程师间或出现,观察各个(gègè)工位上这些不会说话的工友的运行情况。
在支重轮智能化装配工位上,记者看到,一台大型挖掘机的下(xià)底盘结构件,被四台六轴机器人簇拥着,它们两两一组,协同作业(zuòyè)。
“这个支重轮又大又重,靠(kào)人力搬运、安装,是非常艰苦的作业。机器人上岗后,两台负责搬运,另外两台负责拧紧螺丝。四台机器人配合,可以在(zài)12分钟内完成整台车最多18个支重轮和(hé)72颗螺栓的装配任务(rènwù)。”兰韦明介绍。
工业机器人(rén)是面向工业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机器装置,能够自动执行工作指令。例如运送(yùnsòng)货物(huòwù)的AGV小车(xiǎochē),是模仿人的托举功能。像关节臂工业机器人,广泛应用于焊接、机加、装配、涂装等岗位,模拟人的关节进行替代工作。它们在作业环境艰苦、危险或者高劳动强度(láodòngqiángdù)的岗位上替代人类工作。
从2000年(nián)在国内走上生产线,经过20多年的发展,随着(suízhe)长沙制造业从工业1.0到2.0,再到4.0升级,工业机器人不仅减轻作业难度(nándù)和强度,更是重塑了生产逻辑。
兰韦明以(yǐ)挖掘机生产制造为例介绍(jièshào),原材料钢板下料后,焊接制成结构件,再进行机械加工,在涂装之后(zhīhòu)装配、调试,一台挖掘机便能下线。
在工业2.0时代,整个制造流程只是部分岗位使用工业机器人(jīqìrén)。升级到4.0时代后,生产(shēngchǎn)制造全工艺流程实现了自动化、数字化、智能化升级,采用智能化产线,从来料的(de)配送、调度(diàodù)到生产环节的自动化设备,再到生产过程中的检测,工业机器人的使用贯穿整个过程,园区实现了平均每6分钟下线一台挖掘机的“效率奇迹”,“这是传统制造可能要花(yàohuā)几十倍或者更多的时间才能达到(dádào)的”。
焊缝一次交检合格率(hégélǜ)达到98.5%
作为依赖自身动力和控制能力来实现各种功能的(de)一种机器,工业机器人可以接受人类(rénlèi)指挥,也可以按照预先编排的程序运行,还可以根据人工智能技术制定的原则纲领(gānglǐng)行动。
在中联重科土方(tǔfāng)机械有限公司工艺部工艺规划所焊接工艺工程师(gōngchéngshī)肖华、机器人视觉工程师蒋丰嵘看来,随着传感技术,包括视觉传感器、非视觉传感器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,机器人工友的环境感知能力(nénglì)更加完善(wánshàn),在生产活动中逐渐有了逻辑思维、判断(pànduàn)和决策能力,并通过协同作业,带来生产效率乃至生产方式(shēngchǎnfāngshì)的全面革新,推动工业技术加速发展。
在(zài)装配车间,液压管路检测单元就是(jiùshì)一个典型的机器人协同作业场景。
过去说起质量把关,就会想起工作人员对照要求详细检查产品的(de)场景。如今(rújīn),这个工位由协作(xiézuò)机器人+视觉+电气控制系统组成,对每台挖掘机液压管路的装配质量进行自动检测和判断(pànduàn),检测结果以语音、指示灯、面板显示等多种方式呈现,检测结果合格,工件将(jiāng)放行。否则工件将被拦截,以杜绝错装、漏装等质量缺陷。
兰韦明介绍,采用机器人高效焊接,焊接产线的(de)效率提升70%以上,焊缝一次交检(jiāojiǎn)合格率达到98.5%,自动化装配产线的品控能力更是高达100%,质效(zhìxiào)提升契合了人们对于机器人工友增产提效的诉求,也促进了对它的进一步(jìnyíbù)开发运用。
过去20年互联网的发展联通了我们(wǒmen)每一个人,未来20年随着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将会联通每一台工业机器人,从而带来生产效率乃至生产方式的全面(quánmiàn)革新。当身边涌现出越来越多(duō)的机器人工友时,产线工人怎样去进行角色转换?兰韦明(lánwéimíng)谈到一个词:创造效应。
他(tā)认为,现在工厂上岗机器人(jīqìrén)(jīqìrén)已是寻常,关键是怎样用(yòng)会、用好机器人。随着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,需要(xūyào)工人对机器人运行进行编程、深度应用及运维,而这将推动产线工人追高逐精,掌握更高的技术,通过对信息技术、遥感技术、程序编程和系统运维的学习,去学习用会、用好机器人,成为能玩转新一代机器人工友的新工友。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